APTalk|史文倩:在高密度发展下保留城市活力
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由Winy Maas、Jacob van Rijs和Nathalie de Vries创立于荷兰鹿特丹,致力于为当代的建筑和都市问题提供解决方案。MVRDV的创作基于深度研究与高度协作,各领域的专家、客户及利益相关方从项目初期一直参与设计的全过程。直率而真诚的建筑、都市规划、研究和装置作品堪称典范,让城市和景观朝向更美好的未来发展。
AP /2020年,全球遭遇疫情,您觉得此类全球性的突发大规模事件对于建筑业的影响是怎样的?在MVRDV工作16年,您觉得疫情对MVRDV遍布全球的事务所产生了什么影响?
史文倩
跟之前相比,变化肯定是有的。MVRDV作为一个全球运作的事务所,当疫情发生的时候,就非常迅速的做出了应对措施。在1月底,疫情刚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做好了无法外出工作的准备,并且开始思考能够让全球项目保持运转的对策。因为我们在德国、法国、韩国、中国都有项目,所以派了一些家在当地的员工在家办公三个月,以应对无法出差的情况,IT系统也迅速提供了让大家都可以在家工作的技术系统支持。
当3月份,荷兰爆发疫情的时候,我们迅速应对,让200多号员工进入在家办公的状态,并且保证了原先的项目的顺畅运营。我们在上海、法国和柏林的办公室基本上都处于运作正常的状态,虽然过程比较艰苦,但整体来说疫情对我们的公司的影响有限,我们没有裁掉任何一个人,反而还招了一些新的员工。
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 © MVRDV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疫情会改变未来生活和工作方式。如果这是未来的新常态,那我们要如何调节自己的思考方式去适应它?
MVRDV会设想,也许未来只有50%的员工会回到办公室来。建筑师不需要每天都坐在办公室里,但需要有机会考虑沟通的问题,思考不能够在一起画图、想法不能及时传达时要怎么样去协调。找到答案之后,这将会成为一种全新的工作和沟通方式。不过我确实觉得人跟人之间的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即使沟通转移到了线上,但是我觉得作为建筑师,还是需要在线下见面,这样才能进行更直接的交流。
在设计方面,MVRDV更多地在未来的设计里思考环保、健康,或保持社交距离、克制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办公、住宅还是城市设计里,我们都会更注重这些方面的设计。
我个人觉得,未来在设计方式上可能会趋向流程精简化。因为在直接交流减少的情况下,复杂的事情就难以操作下去,所以大家会趋向于更加线性的工作流程。这对我们未来的设计理念和结果都会有一定长远的影响。
AP /MVRDV在深圳参与了许多竞赛,并且已经在万科总部大厦竞赛中胜出。在我们眼中,MVRDV对深圳超高层建筑表现出很积极的态度。基于您现在负责深圳的超高层项目,能和我们聊一聊您对于深圳出现大量超高层项目的看法吗。
史文倩
是的,首先,MVRDV在中国、韩国、新加坡的项目,都是由我和我的团队在负责。
MVRDV一直关注于高密度城市的发展,高密度城市的发展绕不开亚洲区域,也绕不开超高层的类型。深圳作为当代高密度城市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高速的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年轻人口的聚集、以及密集的高科技企业,都是中国其他所有的城市没有的,所以它是一个让人很感兴趣的研究样本。
在时间点上,我们所关注的高密度城市发展的话题和深圳整个城市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契合的,所以我们就在深圳参与了一系列超高层的项目。
“万科3D城市”由8个相互堆叠的体块组成
© ATCHAIN
并且我觉得,随着深圳的高速发展,大量开发商业的项目、超高层的项目落地也聚集起大量年轻人,反过来也让深圳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文化的项目,我们也参与了很多深圳文化项目的竞赛,包括大剧院、海洋博物馆,还有科技馆这些竞赛。
MVRDV对深圳的文化建筑和自然环境都有很高的关注度,比方说深圳特殊的气候条件、良好的自然环境会如何跟未来公共建筑的发展相融合,从而体现出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可能性,都是我们意图的研究方向。
AP / 您觉得相较其它地方的竞赛,深圳的竞赛制度是否有不同的地方?
史文倩
深圳的竞赛制度是很特别的,时间很短,面积却很大。一般来说,在欧洲的话,10,000m²以上就算是很大的文化建筑了,通常的建筑规模都是在5,000~10,000 m²之间,但深圳的文化建筑从来就没有30,000 m²以下的;从时间上来说也是一样,在时间上,我们参加一个欧洲的文化建筑竞赛,可能会有长达3~6个月的时间,而深圳的文化竞赛从来没有过10个星期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个人来说,我希望能够给到建筑师更多时间去思考。但是从挑战的角度来说,能够更快速的、更密集地参与深圳的竞赛,对MVRDV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深圳不仅有着非常开放的态度,也可以请世界上最好的建筑师们来竞争这些项目,我觉得这非常好。所以MVRDV要调节我们的速度,去适应深圳的速度。
MVRDV “深圳露台”方案在设计竞赛中获胜
© MVRDV
AP /在深圳竞赛体系中存在的“短周期、大规模”特点之所以出现,您认为是因为深圳近年来发展的原因还是中国的特色?对这种超常规的发展速度,您对这件事情持什么态度?
史文倩
深圳是高速发展城市中的典型,也是中国当代城市的典型。因为在深圳,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金钱。我觉得"时间"这个概念在深圳这样的空间里被浓缩了,所以它会比中国其他的城市更快的发展。
态度的话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因为我觉得很少有一个城市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有这么多项目,而且都是非常好的项目。对我们来说当然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参与到深圳的发展中去。担忧的方面主要来自于建筑师的疲倦,因为如果过于频繁的参加竞赛的话,对建筑师的创作来说会存在很大负担。
AP /MVRDV从成立之初就在研究城市和社区的密度问题,那么对深圳的城中村现象,MVRDV是否有特别的关注?有没有想在城中村进行一些改造或者一些试验?
史文倩
我们觉得城中村特别有意思的地方,第一是高密度;第二是社会结构,它是完全自发性的从下而上的;第三是多元性,城中村里不光有村民,有年轻的打工者,有白领,还有很多创意产业的工作者都住在其中。
城中村带来的这种城市的活力是所有的CBD里面看不到的,这个是我们特别感兴趣的这么一个话题,城中村跟我们原来做的城市村落,还有对于胡同的研究,都是城市里边非常本质的,有活力的部分。我们希望说这种城市里非常有活力的部分,可以跟上城市的发展,不要消失了。
我们最近在南头古城做了一个项目,南头古城承办了好几年的深双展,政府想要进行一个整体的改造,我们参与了其中一个可能建于80年代的厂房的改造。一个轻工业制造的厂房在城中村里原本就是一种异类的庞然大物,那我们如何去改变这个情况,怎么样去延续它的现有的建筑,延续它的生命力?
在功能上,我们把它改造成30%是文化功能,70%是可出租的办公空间,再跟它周边的一些其他的文化功能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直接参与的一个城中村的改造项目。
厂房改造建筑效果图
© MVRDV
厂房改造屋顶方案示意图
© MVRDV
AP /那您觉得深圳有趣的点在哪里?MVRDV在深圳设计的时候,觉得碰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史文倩
我觉得深圳的有趣点是基于它本身的城市的特征和产业特征反映出来一个结果,也就是数字化和大数据化。深圳本身以数字化、大数据、高科技这些产业为领头产业,所以我觉得整个深圳的气质也围绕着这些产业而生。
碰到的最大的挑战还是在于建筑的法规,当然法规体系可以让你避免大部分人的犯的大部分错误,但有时候也会限制一些有创造力的想法。我觉得在合理突破法规这件事情上面,我们缺少一种有效的沟通渠道。有一些特殊的想法,它可能有一部分会突破法规,如果在慎重考量后能够得到批准,我们就可以更完整的实践我们的想法。
AP / MVRDV会通过项目去尝试解决一些城市问题吗?你们会如何决定研究方向,是从现在已经实践的项目中去发掘问题,还是从头寻找一个话题?
史文倩
这是相互影响的,其实我们研究的话题都是和现今人类整个居住环境密切相关的,比如说环保的问题、高密度的问题、城市和环境共生的问题、以及一些社会性问题。我们有一些透明城市的研究,其中更多的还是关于社会性的话题。
或者有时候我们可能在设计一个具体的项目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问题,后来我们也会把问题抽象化,作为一个更有普遍性的话题来研究。
MVRDV希望在建筑师可以贡献的范围之内,能够为一些社会性的话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或者说是引起一些讨论和关注也好。这是我们非常在意的一件事情,包括MVRDV之前做的关于垂直村落的研究,就是研究亚洲的这种高密度,但是相对也是自发性地发展的这种城市的记忆,现在慢慢地被这种高层建筑,非常大体量的建筑所替代掉,原来城市很有活力的一些肌理正在消失。
垂直村落和City Maker这两本书,都是在讲说MVRDV怎么能够保持这两个特征,并且在未来的这种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能够把它们结合在一起。
包括MVRDV最近在杭州做的一个大运河的规划,也希望在高密度的要求之下,还是能够保留一部分小尺度、宜人的城市空间的尺度,希望建筑尽量可以低矮 ,然后跟周边环境结合在一起。
杭州大城北核心示范区总体规划
© MVRDV
AP /MVRDV的建筑外立面设计一直十分有趣,您觉得建筑的外立面在当代社会中会对观赏者起到了什么作用?MVRDV是如何去决定外立面的形式的?
史文倩
外立面从来都不是MVRDV设计的第一步,相反是最后一步。MVRDV的外立面从来都不只是一层皮而已,一定是跟它的空间设计相关的,而它的设计概念一定是跟整个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关系相关的。
比如说最近的Depot公共艺术仓库,为什么采用镜面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周边的鹿特丹地标建筑,像跟博伊曼斯博物馆、它对面的荷兰建筑师协会和旁边的艺术画廊。Depot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去反射这些建筑,我觉得这本身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也非常谦虚但却又出众的想法,也这是一种态度。
然后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这个仓库的建筑功能本身就要求是不开窗,所以才存在了选择镜面的可能性。外立面的设计也不是做了形体之后贴了一层镜面,而是在做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建筑跟周边环境可能的发展关系以及自身功能的关系,才发展出了这么一个结果。
MVRDV设计的 Depot 公共艺术仓库
© Ossip van Duivenbode
还有在韩国首尔做的 The imprint 拓印的项目,也可以称其为非常独特的立面。因为作为一个赌场加酒店的项目,周边没有任何的环境可言,而且整个建筑的功能也处于非常不确定的状态,它可以是酒吧,可以是餐厅,可以是展览,将来随着使用过程可以一直变化。
所以MVRDV就开始思考新建建筑怎么跟现有建筑发生对话,最后想的是把现有建筑的立面拓印到我的建筑立面上,形成负片的感觉,比如说这座建筑的窗框是凸出来的,那我这边的房子窗框就会凹进去。我觉得这形成一种在周围缺少环境的情况下,人怎么跟建筑去营造一个联系,所以它的立面也是伴随着概念生成,而不是说在项目中进行刻意的设计。
“ The Imprint ”建筑立面
© Ossip van Duivenbode
AP / MVRDV出版了很多书籍,您觉得出版对于MVRDV事务所来说是怎样一种成分的活动?和t?f的合作又有什么不同?
*t?f: The Why Factory 问题工厂
史文倩
t?f是Winy Maas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系带的一个studio,它跟MVRDV是有很紧密的关系的。但是你得把MVRDV和t?f这两个机构分开来看,因为两者的注重点不一样,MVRDV以实践为主,而t?f是以研究性和前瞻性为主的机构。
我们一定会相互受到一些影响,比如说t?f每个学期的学习成果都会作为一本书籍出版,这个书籍本身是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包括一些新的思想的展示,这是可以把我们的设想展示给世界的展示渠道。有些想法你可能在实践的项目里边是没有办法去探索的,去做更深入的研究,我们就会放到t?f里面去做一个研究。那在我们自己内部出的书籍里边的,包括之后一些研究性的项目,比如《垂直村落》,它从t?f的研究项目最后变成了展览。
再比如说《下一个胡同》,也是从我们从研究胡同的项目,到后来变成了一个展览,最后成了一个实际的项目落地,这是一条从研究到实践贯穿的一条线。
the why factory
© MVRDV
出版物会有很多不同的目的,有些为了教学研究,有些为了项目出版,这两者对MVRDV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书籍不光是一个记载,也是沟通的一个渠道,是建筑师可以将平时没有办法展示给其他人的一些想法,在书籍里做一个正式地展现,也可以引起更加有深度的广泛讨论。
AP /Winy Maas在马赛对城市进行的研究思路,您也能够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史文倩
这个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是马赛一个有点类似于像双年展、艺术展性质的展览,叫做Manifesta,每年都会关注一个话题。
在2018年的时候,Winy Maas跟 t?f的学生一起给马赛的未来做了一个设想。这个设想叫做Grand Puzzle,里边关注到很多不同的社会话题,比如说城市的密度,未来城市的发展,公共交通,环境能源。从各种不同的关注点去找到一个发展的方向,最后可以把这些发展的方向都组合在一起,或者选择性的去深化研究他们。
MVRDV在早些年的时候出了一本书叫Grand Paris,其中包括对大巴黎的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研究,这次的Grand Puzzle是它们的延续。Grand Paris大巴黎计划是当时法国总统的一个项目,法国总统请了13个建筑师,目标是2030年巴黎达到0排放,在这个目标下,13个建筑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
MVRDV在Grand Puzzle里面延续了这种思路,从不同的话题去讨论这个城市。怎么去提高交通效率、怎么去保护环境、怎么提升城市的活力或者是社会的融合、不同文化或者是种族的融合。从各个领域去看这个城市,最后拼在一起就成了一幅宏伟的拼图。
AP /那么如果在Grand Paris和Grand puzzle之后,是否会设想Grand Shenzhen呢?那会是怎样的一幅拼图?
史文倩
有一些原则是基本通用的,比如说城市和环境发展、高密度、交通、能源,我觉得是一些通用的研究的方向,但是在深圳你可能会更多的去关注他高科技的方面,怎么能够让这种高科技的手段成为建筑师新的工具去建造城市。
比如说MVRDV跟空客去年有一个联合研究项目,探讨如何运营无人的空中出租车。它可以通过屋顶到屋顶之间的空中的交通联系,来为城市交通提出新的可能。我们当时跟Airbus签的是一个研究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它没有具体的位置,我们只是说做一个模式的研究。然后在这个研究做到将近50%的时候,就选了几个城市来作为个案,包括深圳、巴西利亚、巴黎。选择他们也是因为它们特殊的密度和高科技的需求和基础,所以我觉得如果是Grand Shenzhen,一定会融入更科技的元素。
此外我们会想到深圳在未来跟世界的联系,因为我觉得深圳处在这么特殊的一个大湾区前沿的位置上,会成为中国的窗口。如果去研究这一方面,也会是一个很特殊的话题。
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由MVRDV提供。
访谈 / 赵莹才,宛子豪(实习)
编辑 / Carmen,赵莹才
新媒体编辑 / 阿苗
视觉 / Sai,izzy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 刊物介绍 -
- 推荐阅读 -